河海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決策部署,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加強就業工作全鏈條保障、全過程管理、全方位服務,強化就業與招生、培養、校友、行業的有機聯動,助力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加強招生與就業聯動,提升就業“領航力”。深入落實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以校黨委書記、校長為組長的招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組織開展校院兩級領導班子專題會,加強對招生、就業工作的統籌謀劃,分析研判招生就業情況、明確任務清單、壓茬推進落實。組織開展就業創業教學教研課題研討、優秀畢業生母校招生宣講、就業典型經驗分享會等系列交流活動,構建層層遞進式促就業工作鏈條。深化就業—招生聯動機制改革,結合校院兩級“一把手”訪企拓崗專項行動,全面調研水利、環境、建筑等各行業市場需求和專業就業情況,建立涵蓋生源質量、培養能力、就業水平等多因素的專業招生計劃測算模型,動態調整招生計劃。改革本科專業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實施專業“綠牌”“黃牌”“紅牌”管理,用好綜合評價結果,前瞻性設置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專業、新方向,推動專業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耦合。近年來,學校增設智慧水利、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應急管理等一批緊缺行業新專業19個,積極響應國家戰略、滿足行業發展前沿需求。
加強培養與就業聯動,提升就業“硬實力”。完善人才自主培養的知識體系,進一步開發與整合學科核心課程、前沿交叉課程、特色與實踐課程,厚植學生專業知識的完整性、高階性和創新性。成立由校內專家和行業專家組成的研究生培養指導委員會,邀請校外行業企業專家深度參與教材編寫,將工程案例、創新理論和前沿技術編入教材、寫入教案,打造“科學性、先進性、特色鮮明、適用面廣”的精品教材,已建設51部精品教材、37項教學案例、52項在線課程,有力推動教材開發與就業應用互促互進。開展長江大講堂和長蕩湖講壇系列活動,邀請兩院院士和勘察設計大師,介紹應用新技術、新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引導學生瞄準國家重大戰略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組織學生到南水北調、三峽、白鶴灘、雙江口等一批水電開發的大型工程中,開展現場勘察、實地實驗、小組討論、會議匯報等,提升學生的學術素養與職業素質。以國家重大項目和實踐創新項目等為牽引,組織學生參與工程項目中的技術研究,積累學生介入工程任務的經驗。著力構建“三層四維五方”生涯教育體系,即從認知生成、能力提升、價值引領“三層”建構目標,依托課程教學、實踐活動、咨詢輔導、自助服務“四維”路徑,聯動政府、高校、校友、企業、家長等“五方”力量提升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目前,學校建有職業生涯工作室18個,年均面向學生開展個體咨詢及團體輔導超15000人次。
加強校友與就業聯動,提升就業“牽引力”。鏈接企業、校友、學校三方資源,逐步形成學生成長為校友、校友服務學生的閉環式發展與反哺體系,打造學校與校友深度融合的“助力就業共同體”。邀請優秀校友擔任校外兼職職業指導師,面向學生年均開設校友講堂、優秀校友生涯故事分享會等品牌活動超200場,覆蓋各年級學生逾12000人。常態化舉辦校友企業合作洽談會和校友企業行等活動,依托豐富的校友資源,對接行業優質單位,開展“職場體驗官”活動,組織相關專業學生到用人單位、校友企業參訪研學,開展供需對接交流招聘會30余次。組織畢業班輔導員暑期前往水利基建、信息互聯網、智能制造等行業單位掛職鍛煉,深入了解外界發展與需求,充分做好就業推介工作。組織學生團隊開展“就業專項”“基層專項”暑期社會實習實踐,實施跟崗實習,通過組織訪談調研與問卷調查形成調研報告,以優秀校友引領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加強行業與就業聯動,提升就業“供給力”。發揮學校在水利、交通等行業的優勢,建立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等國家級行業頭部企業為核心的大型集約綜合性基地群、研究生聯合培養海外基地群,深入實施雙導師制度,開展大工程育人,實現校內外資源、政產學研的良性循環。精準聚焦學科特色產業行業,深耕水利、生態環保、交通、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開展央企國企等組團招聘會,全方位供給行業優秀畢業生。依托學科特色加深行業對接,已獲批立項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26個,近年來學校90%以上畢業生服務于水利工程、大型基建、電力電氣、新能源等國家重點行業領域。依托校地合作擴寬人才供給渠道,以常州新校區啟用為契機,加強與當地產業耦合互動,做好“雙向奔赴”人才供需匹配。主動聯合地方政府共同開展“引才校園行”活動,打造“地方人社組團專場招聘周”活動品牌,邀請用人單位200余家,新增就業崗位5000余個。分類別、精準化、全覆蓋開展校園招聘服務,組織“小而優、專而精”的院系專場招聘會系列活動,面向2024屆畢業生累計開展線下宣講會763場、空中宣講會163場、各類組團招聘39場,參與用人單位數5000余家,促進招聘單位與應聘學生高效對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